中國消費者協會29日發布的《2017年“雙11”網絡購物商品價格跟蹤調查體驗報告》顯示,在“雙11”整個體驗周期內,先漲價后降價、虛構“原價”、隨意標注價格的情況較為突出。
中消協發布“雙11”網購商品價格跟蹤調查體驗報告。16家電商平臺宣稱參加“雙11”促銷活動的539款非預售商品中,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“雙11”價格或更低價格(不考慮聯動活動情況)購買到促銷商品的比例達到78.1%,與2016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。
七成沒便宜
亞馬遜平臺某款標稱為“大嘴猴”品牌針織衫“雙11”前價格為53.1元(不含運費),“雙11”期間價格漲至109元(滿99免運費),增加幅度較大。
京東平臺某款標稱為“博洋家紡”品牌的床上用品,價格忽高忽低,“雙11”前最低價格為229元,之后曾經提價到379元,“雙11”價格調低為249元,仍然比此前的最低價高出20元。
從本次價格記錄統計結果來看,今年宣稱參加“雙11”促銷活動的539款非預售商品中,在整個體驗周期內,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“雙11”價格或更低價格(不考慮聯動活動情況)購買到促銷商品的比例達到78.1%,先漲價后降價、虛構“原價”、隨意標注價格的情況較為突出。
(一)預售商品問題
1、涉嫌以“劃線價”形式虛構“原價”
2、預售價格不如雙11當天價格優惠
3、預售價格頻繁變化
4、定金隨意變動
(二)非預售商品問題
此次調查體驗涉及非預售商品共539款。調查體驗發現,今年的“雙11”促銷活動中,一些平臺和商家優惠活動規則設置復雜,打折、滿減、紅包、優惠券、津貼等多種“優惠”方式疊加,附加各種限制條件與使用順序,促銷規則晦澀難懂,消費者很難推算出商品的實際銷售價格,降低了消費者的網購消費體驗。
原來我們以為的降價,并沒有真正的降價,你還愿意相信雙十一嗎?你有沒有被雙十一忽悠到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