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碧天靜
秋事促西風
寒聲隱地
初聽中夜入梧桐
霜降是24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,也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,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;此時天氣愈加寒冷,中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降溫。秋天的最后一次回眸,往昔如流水,一去不復返。
俗話說:“霜降無霜,碓頭無糠”,“霜降見霜,米谷滿倉”,意思是霜降這天如果沒有霜,來年就會收成不佳,饑荒餓肚子。如果霜降這天見到霜,來年必定五谷豐登,這些俗語也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節氣的重視。
霜降之后,要及時停止“秋凍”,雖然我們常說“春捂秋凍”,但霜降后晝夜溫差大,應及時積攢能量過冬。
民間常把“五天”稱為“一候”,“三候”即為一個節氣,霜降節氣的三候反映了自然規律,一候豺乃祭獸;二候草木黃落;三候蜇蟲咸俯。此時豺狼將捕獲的獵物擺放好再食用;大部分樹葉枯黃掉落;藏在泥土中的蟲子不再吃東西,低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。
霜降習俗–吃柿子
霜降正值柿子成熟的時節,有些地方講究吃紅柿子,俗話說霜降吃丁柿,不會流鼻涕。柿子不僅可以御寒保暖,還能補筋骨,是非常不錯的霜降佳品。
霜降習俗–登高賞菊
霜降節氣與重陽節相差不久,所以同樣適合登高,天高云淡,找一個好天氣遠眺四方,心情舒暢。古代也有“霜打菊花開”之說,在秋菊盛開之時,很多地方都會舉行菊花會,賞菊飲酒,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。
霜降習俗–拔蘿卜
“處暑高粱,白露谷,霜降到了拔蘿卜”,霜降之后早晚溫差大,農村種植的蘿卜如果不及時收獲,會出現凍皮等情況,影響蘿卜的收成。很多節氣習俗都是民間百姓經過幾千年的生活實踐,總結出的規律。我們不能左右自然規律,但可以遵循規律讓生活更好。
天氣越來越冷,一陣陣冷風吹來的時候不由得裹緊了衣服疾步前行,就想著能夠盡快的進入溫暖的房間,喝一杯熱茶驅驅身上的的寒氣。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——霜降來了,冬天的腳步更近了。自此后“白晝秋云散漫遠,霜月蕭蕭霜飛寒”,還在堅持“秋凍”的朋友們就該考慮怎么防寒保暖,好好吃飯,準備好過冬了糧食吧。
霜降后穿衣要注重保暖,尤其是下肢及腰腹部的保暖。因為霜降過后氣溫急劇下降,身體對低溫的適應度還比較差,心、腦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統疾病、胃腸道疾病、骨關節疾病到了高發期。一定要根據氣溫的情況增減衣物,多風的日子做好防風,必要的佩戴口罩、圍巾、帽子等等,避免寒冷刺激,防治低溫、寒風誘發感冒、腹痛、腹瀉而導致故有基礎疾病的復發。